印度大力爭搶世界工廠地位,莫迪印度製造補貼政策下的最大受惠者,便是本土最大電子代工廠迪克森,客戶包含小米、三星,掛牌至今沒虧過錢。「現在沒有人不看好製造業了,」迪克森如何看台灣代工廠與蘋果機會?
迪克森在全印度共有17座工廠,印度每3台洗衣機和冷氣,就有1台是迪克森製造,今年手機製造項目業績成長更是傲人。圖片來源:Getty Images
《天下》記者換上白色無塵衣、將長髮塞入防塵帽、套上防靜電鞋套,通過以強風吹掉身體微塵的風浴室之後,映入眼簾的是寬闊明亮的組裝產線。
這流程是參觀電子工廠的日常,在台灣、深圳、日本都是如此。不尋常的是,這回是在印度,一個過去很難與高科技製造聯想在一起的地方。
距離新德里不到一小時車程,位於印度北方邦的諾伊達市(Noida),印度最大本土電子專業代工廠迪克森(Dixon Technologies),產線上正在組裝的,是中國聯想集團的摩托羅拉品牌手機。
這是迪克森分布全印度17座廠的其中一座,光是其中一層樓,就有4條手機組裝線、4條表面黏著(SMT)產線,數百名產線工正低頭專注手上的零件,包括印刷電路板(PCB)、鏡頭、觸控模組等的組裝。這些零件多從中國進口。
該廠採兩班制輪班,年產量超過200萬支智慧手機,其中將近一半外銷北美。
高速成長,掛牌以來不曾虧錢
台灣電子業不熟悉的迪克森,可以說是「印度的鴻海」。全印度每3台冷氣、洗衣機,就有1台是迪克森製造。近年更跨足手機,目前代工了全印度15%的手機。
迪克森去年營收近400億台幣,規模不到鴻海的1%;但相較鴻海本益比不到10倍,迪克森高達67倍,反映出該公司高速成長的前景,及投資人的樂觀期待。
「迪克森正反映出印度製造的快速轉變,」一名已進入印度6年的蘋果供應鏈台廠高層觀察。
迪克森在2021年拿到莫迪政府鼓勵製造業的現金補貼之後,開始快速擴廠,手機產能從一個月200萬支,快速拉升到400萬支。
在這波蘋果iPhone快速移轉至印度製造的大潮,迪克森堪稱印度最大財團塔塔之外,最有資格競逐蘋果訂單的印度本土業者。
迪克森會為蘋果代工嗎?
當迪克森副董事長暨總經理拉爾(Atul Lall)被《天下》問起此事時,溫溫地笑了起來。
「我們確實有在關注蘋果。但還在很初期的階段,還沒有任何具體的項目,」他說,「但由我來評論這件事,不太適合。」廣告
在印度電子製造業超過35年的資歷,迪克森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拉爾堅定地認為,印度擁有投入製造業的條件。(黃亦筠攝)
今年61歲的拉爾,是德里當地人,身高超過180公分,戴著一副細銀框眼鏡,不同於多數印度人的滔滔不絕,工程師出身的他,目光炯炯有神,說話精簡。
他擁有超過35年的製造業經歷,管理以數字、圖表化導向,是迪克森自2017年掛牌以來不曾虧錢的靈魂人物。
拉爾的辦公室布置樸實,櫃子上除了獎牌,就是一排書,其中一本竟然是以台積創辦人張忠謀為主角的美國暢銷新書《晶片戰爭》。他一月剛看完,還送給全公司主管人手一本。廣告
迪克森
- 成立/1993年
- 創辦人暨董事長/瓦恰尼(Sunil Vachani)
- 副董事長暨總經理/拉爾(Atul Lall)
- 主要業務/代工洗衣機、冷氣、冰箱、電視、照明燈具、智慧手機等
- 客戶群/小米、三星、Panasonic、飛利浦
- 產業地位/印度本土最大EMS廠
- 成績單/2022年營收約391億台幣、獲利約6.9億台幣
代工起家,一度被質疑沒前途
拉爾與迪克森都出自印度老牌家電集團威斯頓(Weston),該公司曾製出印度第一台彩色電視,堪稱「印度的大同」,在印度家喻戶曉。
1993年,威斯頓創辦人的兒子瓦恰尼(Sunil Vachani)從倫敦讀完商學院回印度,向父親借了3.5萬美元,創立印度第一間代工組裝廠迪克森,父親則派出集團大將拉爾輔佐兒子。
堅持走專業代工的迪克森,第一個客戶是當時在印度只有設辦公室的韓國樂金(Lucky-Goldstar),也就是後來的LG電子,交給迪克森製造電視,一台利潤低到僅有1.5美元。廣告
之後,迪克森靠著出身威斯頓集團的優勢,一路拿下飛利浦錄影機、Sega電玩機、印度前兩大本土電信商之一巴帝電信(Bharti Airtel)的手機製造訂單。
2017年,迪克森在孟買掛牌上市法說時,一直被法人質疑,「印度製造無法和中國競爭。」
1990年代的印度是有製造業的基底,但政府想發展軟體業,從1990一路到2000年,印度和中國走上兩條路,「中國製造業蓬勃發展,和我們差距拉大,但我們一直相信,印度有足夠人才投入製造業,」拉爾感嘆。
之後迪克森伴隨營收成長,加上莫迪政府加大印度製造的補貼力度,迪克森股價一度較掛牌時漲了超過800%。
2022年迪克森營收約400億台幣,智慧手機營收較前一年飆漲274%,已佔到營收29%。廣告
「現在沒有人不看好製造業了,掛牌至今我們從來沒有虧錢過,」拉爾微笑地說,印度製造要起飛,迪克森早已準備好。以下為訪談摘要:
問:迪克森是印度本土第一家EMS(電子專業製造服務)廠,當時外界看好嗎?
答: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,中國起飛成為全世界的工廠,世界走向全球化。
儘管印度簽署了ITA-1,廢除了電子產品的進口關稅。但印度成本結構和基礎建設不夠強,勞動生產力也不夠高。
當時多從中國進口成品,印度政府只關注全球化,認為印度具備發展IT(資訊科技)服務業的優勢,為何要發展製造業?像我們這類電子製造廠,當時生存得非常辛苦,遭遇很大挑戰。
政府當年重軟輕硬,是錯的
問:2017年迪克森掛牌上市,當時從投資人到政府都認為印度做製造沒有前途,你們如何扭轉大眾印象?
答:確實(笑)。當時大家不熟悉EMS產業,也不看好我們。投資人經過一段時間,才開始對我們的商業模式有信心,我們也深刻感覺印度電子製造服務業到了一個轉折點。
過去印度IT服務業的蓬勃起飛,也會發生在印度的電子製造業,而且不只是供應印度的內需市場。
譬如你看到的摩托羅拉手機製造廠,有將近40%到50%的成品是輸往北美市場。我們認為在許多品項上,印度和迪克森具備全球競爭力,成長潛力是很巨大的。
我們一直相信,任何具備印度這樣面積和人口數量的國家,都不會忽視製造業發展。我認為印度政府當年的選擇是錯的,印度應該要專注在製造業。
迪克森正反映出印度製造的快速轉變。(Dixon提供)
問:過去印度政府重軟輕硬,為何現在會回頭重視製造業?
答:當莫迪總理在2014年上任後,就想推動印度製造(Make in India),因為這才能夠創造就業機會。
但當一個新政府上任,推動需要時間,形成政策架構更是需要時間。
供應鏈移轉,搶當「中國+1」
另外一個更重要因素,是世界變了。現在全世界都在走向去全球化,把中國視為一個挑戰,企業供應鏈佈局都在尋求「中國+1」。過去3年,這股風潮又更加速,不只是印度,其他各國也是如此。
如果你在2014年說蘋果要在印度設製造基地,你一定會被丟出窗戶。但疫情之後,大家都來印度,供應鏈的移轉更加速了。
基於以上幾個原因,印度也體會到要快速成長,就要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部份。
問:你認為印度製造可以趕上中國製造嗎?距離還有多遠?
答:我們離中國還有一段距離。但在部份電子產品像LED照明、洗衣機和智慧手機,我們快追上中國了。特別是在智慧手機,印度政府有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劃(PLI)補貼,這對企業非常有幫助。因此我們成為第一間拿到PLI現金補貼的公司,是最大受益者之一。
有些供應鏈是深植在中國,雖然全世界都在談「中國+1」,但這種移動不可能太快,需要一步一步,花至少數年時間。在這幾年間,我們要拿下一部份生意,展現我們出貨的實績,才能證明印度EMS廠有實力。
而且中國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提供了各種補貼,還有很龐大的免費土地、電力,再加上中國不是任何事情都很透明,因此拿印度和中國比,並非是一個公平的比較。
蘋果來了,零件生態系也來了
問:最近蘋果開始要求供應鏈落腳印度,你怎麼看蘋果帶來的影響?
答:蘋果是一個旗手,是引領印度電子製造業的標竿。它對到印度製造和採購的承諾,看起來會很龐大。更重要的是,蘋果會帶來零件生態系。
這是當中最困難的部份。但蘋果承諾會做這件事,也開始朝這方面在做,像塔塔投資精密沖壓件、機構件。我們也得知,許多蘋果的零件供應商也正評估投資印度,這些零件廠也找印度在地合作伙伴一起投資。所以這只是開始。
一旦零件生態系在印度完備,會是一個很大的局。印度電子製造產值原本約750億美元,5年內政府希望成長到3000億美元。蘋果會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,不只是組裝製造,還有創造零件生態系。
社會轉變,女工走出家庭
蘋果iPhone製造落地,甚至帶給女性就業機會,讓原本在家的女性能走出家庭,這對社會是很大的改變。這些可能是25年前發生在中國、40年前發生在台灣的狀態,現在同樣會在印度發生。
問:你如何看台灣代工製造廠?它們是迪克森的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?
答:無論是鴻海、和碩還是緯創,它們都已經是指標公司。我認為它們帶來的是製造技術、量產能力和品質系統,對迪克森這樣的公司來說是學習的對象,我們也期待能合作。
(責任編輯:黃韵庭)
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4787?template=transformers